土地整治综合部工作人员
处暑简介
处暑,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四个节气,也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,斗指戊(西南方),太阳黄经达150°,于每年公历8月22—24日交节时至处暑,已到了高温酷热天气“三暑”之“末暑”,意味着酷热难熬的天气到了尾声,处暑后,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、太阳辐射减弱,副热带高压也向南撤退,暑意渐消,雷暴活动也不及炎夏那般活跃,全国各地的暴雨总趋势减弱。
历史渊源 处暑,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。“处”的本义是“止息”“停留”的意思。《说文解字》曰:“处,止也。”“处暑”表示酷热难熬的天气到了尾声,暑气开始消退。“三暑”与“三伏”均代表高温酷热天气,在时间轴和温度轴上的曲线表现基本一致:暑天来,伏天到;伏天消,暑将尽。二十四节气有“三暑”,即小暑节气、大暑节气、处暑节气,按顺序分别为初暑、中暑、末暑。“三暑”中间还夹一个“立秋”节气,立秋之后才是处暑,酷暑时间比较长。“三伏天”涉及小暑、大暑、立秋、处暑四个节气,到了处暑这时三伏已过或近尾声。暑热消退是一个缓慢的过程,并不是暑气下降马上就凉爽。处暑节气虽然还是热,但气温已开始总体呈下降趋势。农事活动
处暑,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这时正是收获中稻的大忙时节,一般年辰在处暑节气内,华南日照仍然比较充足,除了华南西部以外,雨日不多,有利于中稻割晒和棉花吐絮。
处暑时节,中国大部分地区林果和农作物陆续进入成熟期,农民加紧采摘,抢抓农时,进行水稻施肥、除草等田间管理。“处暑谷渐黄,大风要提防。”——处暑以后,气温日夜差别增大,由于夜寒昼暖,作物白天吸收的养分到晚上储存,因而庄稼成熟很快。农业谚语 处暑天还暑,好似秋老虎。处暑天不暑,炎热在中午。热熟谷,粒实鼓。处暑雨,粒粒皆是米(稻)。处暑早的雨,谷仓里的米。
上一篇:城兴之声 第二十期:立秋
下一篇:城兴之声 第二十二期:八月再见 九月你好